米乐直播安装下载
全国客服热线:

0519-83188355

科技创新

但为核能 付出一生

来源:米乐直播安装下载    发布时间:2024-07-02 10:46:49

  在获悉自己获得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后,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能科学家王大中向采访他的媒体记者发布了一段视频。视频中,这位年过八旬的老人首先表达的是歉意因为疫情防控要求,他不能到采访现场,为此,他感到“很抱歉”。

  不论在什么场合,王大中都不是一个喜欢“缺席”的人,尤其是在他挚爱一生的核能技术领域。几十年来,他几乎从来没有“缺席”过。

  1953年,18岁的王大中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如果一切正常,他会在5年后顺利毕业,并有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机械设计人才。然而,祖国事业的召唤改变了他的一生。

  1955年,党中央决定发展新中国原子能工业。为此,清华大学开始筹建工程物理系,从校内抽调了一批优秀学生组建“物八班”,其中就包括当时正在读大二的王大中。

  在工物系学习期间,一次偶然的机会,王大中看到一部介绍苏联建成世界首个试验核电站奥布灵斯克核电站的科教片。尽管那座核电站功率只有5000千瓦,但原子核裂变释放出的巨大能量依然让他震撼。在那厚厚的混凝土墙和自动开启的铸铁大门后面的原子反应堆,究竟是如何把微观的核裂变与宏大的能量输出工程结合起来的?这让他充满了好奇。

  于是,到高年级分专业时,王大中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反应堆工程专业,成为了我国首批反应堆工程专业的学生。

  多年后,回忆起自己的这个选择时,王大中说:“那时候这在我们的祖国还是一个短腿,所以个人选择了反应堆这样一个工程专业,希望毕业出去以后,能够在这样的领域为国家作一些贡献。”

  1958年,清华大学向国家提出自行设计和建造一座屏蔽试验反应堆的方案得到批准。当年,王大中顺利毕业并留校工作,全身心参与到了这座反应堆的设计建造之中。经过6年奋斗,这座屏蔽试验反应堆成功启动,并顺利达到临界运行。

  这是新中国第一座自主设计与建造的核反应堆,而它最初的设计、建设者却只是一群平均岁数只有23岁半的清华大学师生。在这一过程中,王大中参与了从反应堆物理设计到反应堆零功率物理实验,再到反应堆热工水力学设计与实验,从做模型、挖地基、搬砖头到调试运行的几乎所有工作,也由此逐渐成长为具有工程实践经验和战略思维的“领头人”。

  然而,正当王大中努力践行“用我们的双手开创祖国原子能事业的春天”的豪迈誓言之际,一次意外的核事故让他经受了考验。

  核安全是生命线年,美国三里岛核电站发生了堆芯熔化事故。这次事故使得世界核能事业陷入低谷,让核能技术研发受到冲击。

  1994年,王大中接受组织安排担任清华大学校长职务,但仍兼任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现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前身)总工程师。作为技术总负责人,他主持制定了10兆瓦高温气冷实验堆总体技术方案。该方案的一个核心关键技术是耐高温全陶瓷包覆颗粒球形核燃料元件,要将放射性裂变产物包容在直径不到6厘米的陶瓷燃料球中。这种燃料球可耐受1600摄氏度高温,为反应堆的固有安全打下了最重要的基础。

  两座试验反应堆的成功建成,对于破解核能安全这样一个世界难题具备极其重大意义,但对于王大中来说,这远不是科学技术创新的终点。

  在王大中的大力推动下,2006年,其亲身经历的第四座反应堆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被列为国家16个科技重大专项之一;2008年,“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重大专项总体实施方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实施,王大中的学生、核研院院长张作义被任命为重大专项总设计师;今年9月,清华大学牵头研发技术,华能集团、中核集团、清华大学共同建设的华能山东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成功实现首次临界,计划于年底首次并网发电;今年10月,该成果亮相国家“十三五”科学技术创新成就展

  直到今天,清华大学核研院副院长石磊都还记得自己刚刚来到核研院攻读博士学位时的情景。那时,面对他这样一个对核工程几乎一无所知的新生,王大中说,核工程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学习起来不容易,是很“苦”的,要做好思想准备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还要有丰富的工程设计经验,不能纸上谈兵。这些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能学会的,需要沉下心,耐住寂寞,没有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是干不成大事的。